胡慕青与《宁海民报》

发布时间: 2019-06-26      来源:     字体大小:【

  20101023日,是宁海县民国时期报人胡慕青先生的百年诞辰。自1933年他担任《宁海民报》特邀编辑开始,继任主编、社长,直至1948年元旦报纸停刊为止,先后共15个年头,他一直与民报相依为命,结下不解情结。

  胡慕青(1910-1996),字仁骥,号雪盦 、海藏老人。祖籍宁海桥头胡,其父胡成章,清末国学生,系王锡桐挚友,曾积极参与王的反天主教起义,起草起义文告,处理往来信札。一度王锡桐起义指挥中心设在他家中。起义失败后,王乘坐胡成章的大船出亡海岛。胡慕青就出生在清末这个社会动荡的年代中,从小受到革命激情的熏陶,养成了一种正直、敢于抗争不甘于屈服的顽强性格。

胡慕青先生


    1931年,胡慕青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古典文学系,是年结婚。次年,“一二.八”上海凇沪战争爆发,胡家在上海闸北的产业化为灰烬,无奈之下,全家逃归宁海县城,在大北门春浪桥畔购置房产定居。是年,经妻舅华禹谟介绍,先后曾在维摩小学(妙相寺内)、宁海中学、正学小学任教。解放后首任县长童先林、政委詹步行均是他在正学小学时的学生。

    19334月,《宁海民报》社成立,由国民党宁海县党部主办。社长卢朴,系省党部宁海直属区执委,经理石陶,县城小北门人。下设编辑部,主编章恒,编辑石研、石哲、严伯钧,胡慕青被聘为特邀编辑。另有采访(记者)2人。193551日正式刊出创刊号,84版,第一版为国内外简讯和广告,第二、三版为县内新闻和各种专栏,第四版为文艺副刊《跃龙山》。

  创刊号明确表明办报是为了宣传需要,在发刊辞中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讲话:“世界文明进步多半是由于宣传,革命成功的极快方法宣传要占九成,所以从今天以后,要请大家注重宣传的奋斗。”此时日本已占领了东北,正虎视眈眈华北大地,全民抗日运动高涨,报纸的创办正是为了适应形势需要,在舆论宣传上唤醒广大人民大众,同仇敌忾,一致抗日。

  在1933917日纪念“九·一八”二周年专刊上就印有大幅标语:“你忘记日本占领我们的领土吗?你忘记日本屠杀我们的同胞吗?谁是我们的敌人?”触目心惊,鼓动性极大。

  1935年,《宁海民报》调整人员,社长兼主编由石研担任,胡慕青从正学小学辞职任报社专职编辑,采访人员增至3人,另在各乡镇均聘有义务采访员。社址也从区执委迁至中街正学坊脚,报纸从7日刊改为3日刊。发行量从200份增至500份,读者范围也从县城各大商户及各乡镇公所、小学校逐渐扩大到普通百姓。1937年“七.七”芦沟桥事变,抗战全面爆发,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。报社同仁激于爱国热情,日夜收听电讯、编发稿件。报纸也一度改为隔日报、日刊,但终于因报社人手和经费过少,精力不支,同仁相继病倒,不得已仍改为3日刊。

  在全民抗日高涨的大潮中,县总工会、县农会相继成立,妇女会、佛教会等也纷纷开展活动,县政府还开办了三期社会军训班,连僧众也要参加救护训练。胡慕青被编入青年服务队,任队长。未几,又送他到金华接受三民主义青年团干部训练班受训,一个月后归来,担任县党部宣传干事。除《宁海民报》编务外,他还负责编辑《宁海党务通讯》。

    1939年春,石研被委任健跳区区长(今三门县),后三门县设置,曾任书记长。县政府不下拨办报经费,经理石陶(系石研兄弟)坚辞,退出报社。报社困难重重,面临关闭。县人公推胡慕青任《宁海民报》社社长兼主编,他毅然挑起这副重担。为了摆脱报社经济窘迫现状,他大胆革新,增加版面,扩大发行量,实行经济核算制;在人员上起用新人,任命文学青年林朝会为主编。不久,林患病回乡休养,他不拘一格,任用刚从学校毕业的胡育琦(笔名麦野青)为主编兼会计。胡育琦,西乡木坑胡人,名师干人俊先生在黄岩中学时的得意门生,此时刚满20岁。在小学时就在民报发表了一首抗日小诗《呼声》。担任主编后,他深孚众望,整日专致于编务,报社人员少,经费紧张。他往往是一个人兼任几个人的工作,稿件不足还要自己写稿,往往是熬过一个又一个通宵。同时又招进一名女青年,叫李瑞华,专门采访县政府的工作动态,工作十分出色,与胡育琦结为至交,后来两人结为夫妻。

  继任报社经理者有吴燧民、赵惠连、叶继奎等,都因报社经费困难而相继辞职。1939年秋,胡慕青辞去县党部职务,全心致力于报社工作。他千方百计开源节支,除增加发行量外,还准备自办印刷厂,以此减少大量的印刷费支出。19422月,原报社社长石研已从三门县调回,任国民党宁海县党部书记长。出于对报社的感情,胡同他商量后,石研也答应帮忙,多次与县长方引之磋商,屡经周折,终在县政府建设经费中拨得十万元,作为筹购印刷机件之费用。

  当时宁波已沦陷,胡慕青通过电话局局长赖达源的关系,打通了鄞县有关方面关节,在慈溪镂青印社购得印刷机械全部机件。他化装夤夜到东钱湖莫枝堰。机器运到后,得到鄞县自卫大队长周士英支持,派第二中队长宁海人石伟从闲林埠征民船直送到黄墩埠。在桥头胡乡长胡樾帮助下,雇用民工扛运到县城。报社从此有了自己的印刷厂,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。

  然而下拨的十万元钱远远不够用,单运费和交际费就花去十五万元,购印刷机款仍欠未付。胡慕青以《宁海民报》印刷厂名义,发行商股筹集资金,自任常务董事长,每股五千元,得到宁海各界特别是商界的踊跃支持,付清了欠账。可是流通资金又遇到缺口,他只得将自己老家桥头胡老屋变卖,得币45万元,总算度过难关。他又在报纸本身上设法,不断扩大报纸内容,除每期的文艺副刊《跃龙山》外,还辟了《宁海文献》、《女声》、《儿童生活》、《半月谈》等专刊,定期刊出,使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自己喜欢的园地。于是销售量激增,由原来的每期500份逐渐增加岛800份,不但在本县城乡发行,而且在甬沪同乡中也能见到《宁海民报》,就是远在香港、新加坡、南洋的同乡中也有传阅。宁海旅外同乡、华侨都能以一睹家乡报纸为快。这一阶段是《宁海民报》的黄金时期,已成为一县舆论之中心,得到广大宁海人民的支持和拥护。

  国民党县政府见《宁海民报》如此深得人心,逐渐远离了当初为国民党本身宣传的办报宗旨,极为恼火。但在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特定时期中又不能公开查封,只能严格限制报纸上的文章内容,稍有过激就要加以干涉。如梅枝田采访田德章,因报导了一则“土匪”活动消息,被县长传到县府,滥施体罚,关了七天后释放。一面又新办了一张8开报纸《宁海战讯》,以之与《宁海民报》相抗衡。《战讯》社社长系县政府主任秘书王人驹,主编是桑洲人王乘科,除报导全国战地消息外,主要是刊载政府法令和对时局述评。电讯稿和办报经费全由县政府供给,每期印刷1000份,免费发送。由于办报条件优越,新闻消息及时,《宁海民报》受到的打击不轻。毕竟《宁海民报》是自负盈亏、股份制性质的报纸,难以与官方报纸较量。然而报社全体员工包括印刷工人,宁可少领工资、迟领工资也坚持要将该报办下去。同仁们的敬业精神令胡慕青十分感动,他与大家共艰苦共患难,坚守这一隅阵地。

    19455月底,盘踞在宁波的日军将攻占宁海县城,县长李洁、县党部书记长石研决定县政府及各机关团体向东乡沿海撤退。胡慕青率报社员工,携带印刷机器铅字在白峤埠雇用民船运至茶院,暂驻在文昌阁小山上。67日,日军占领县城,四处下乡搜掠。胡只得又将机器设备多次转移,东躲西藏,辗转在山路海边,其中的艰苦,难以言表。8月,正准备从海边转至三门县,突然传来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。不久,县城日军退尽,县政府各机关相继回城,《宁海民报》赖以生存的印刷机件,在胡慕青等报社员工努力下,完好无损地运回县城。

  此时,主编胡育琦携李瑞华应奉化中学校长毛翼虎之邀离开报社去就职。一时报社主编空缺,加上县城光复后,百废待兴,经费无着,《宁海民报》曾一度停刊。直至1946年初,迫于社会舆论,县政府才考虑报纸复刊一事。会议上与会人员提出《宁海战讯》与《宁海民报》要合二为一;县级各机关团体、中小学、各镇乡公所各保的报费由县政府开支,直接拨给报社;报社员工的口粮也照实际人数予以发给;为解决胡慕青个人问题,任他为县政府秘书一职。县长李洁迫于形势,畏于公议只能一一答应。这样,《宁海民报》才能获得基本保证。19462月,报纸才得以复刊。

  此时,国共和谈已破裂,全面内战开始。国民党政府军费开支浩大,在地方横征暴敛,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。《宁海民报》对此现状多有暴露,结果遭到当局猜忌和冷遇,答应下拨的资金迟迟不发,报社多次遇到困境。胡慕青将报社现状函告上海旅沪同乡会理事长严苍山先生,得到他的大力支持。在上海的宁海同乡开展了为《宁海民报》筹募基金的活动,并得到在沪巨商郭永澜(宁海长洋人)老先生赞助,并由其侄郭履洲住持此事。把从上海募集到的资金陆续汇至宁海,于是报社绝处逢生。胡慕青也辞去了县政府秘书一职,摆脱了羁缚,与全体员工同甘共苦,把《宁海民报》办成一份真正深得民心的报纸,突出“以民为本”的特色。

 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深入,国民党军队在前方节节败退,国统区内更是人心惴动。《宁海民报》的倾向性更加明显。194610月经理竺仁静组织“宁海文艺青年联谊会”,会员都是宁海知识界和旅外大中学生,发展到500多人。会刊《文谊》作为《宁海民报》附刊印行。内容以文艺创作为主,很多带有反饥饿、反内战、反迫害、争民主自由的色彩,引起了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的极大恐慌,结果办了31期后被禁止出刊。《民报》经理竺仁静被驱逐出境,作为社长的胡慕青亦受到当局的多次警告。1947年秋,宁海又发生竞选“国大”代表的两派之争,郭履洲和李士珍两人各不相让,而作为县内唯一舆论工具的《民报》处境极为困难,县长李洁和书记长石研袖手旁观,佯不过问,态度极为暧昧。《民报》所受到的冲击特别大,甚至无法进行日常工作。加上国民党经济上已走向没落,币制混乱,物价一日数变,斗米亿元,尺布千万元,钞币用麻袋装。报社经费不济,员工难以长期空腹工作,迫不得已,于1948年元旦,《宁海民报》只得宣布停刊。目前尚未见到停刊告全县人民书,其中定有引人深思的警示和意味深长的语言,其中的辛酸苦辣恐怕亦只有自始至终参与《宁海民报》工作的胡慕青才能从中领略一二。

  一年半后,宁海解放。1957年,胡慕青由于在国民党县党部任过组宣干事、常务委员及县政府秘书等职务,以“国民党潜伏特务”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,后改判15年。在服刑劳改中,为救狱友,股骨被巨石压断,落下终身残疾。1974年,获特赦出狱。时浙江文史馆欲留他在杭工作,被其婉辞。晚年致力于佛学,与天台高明寺方丈觉慧大师结为知交,聘为幽谿佛学院讲师,与大师多有诗文相互酬唱,并为其寺中所藏经书作注。

    1986年病逝,享年86岁。著有《万梅草堂诗词》、《卅六鸳鸯室诗稿》、《芬陀莉花室诗词钞》、《雪盦文稿》等。

 《宁海民报》是我县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、延续期最长的一份报纸。它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在国难当头、民生凋敝的1935年至1947年间我县的社会现实;在唤醒广大民众灵魂、启迪民众思想、传播科学文明等方面都起了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。而且报纸还为我县保留有相当数量的地方文献和史料档案。这份报纸的存在,被公认是一种极端艰难和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。这个奇迹的主要创造者胡慕青先生功不可没,在我县的文化史上应有其闪光的一页。